楊槱:中國須加緊研制彈射器
2012-12-25 08:05:58 來源:新聞晚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[談名利]
我喜歡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普通的造船者,稱我為專家、學者,我感到有點心虛。有人說我 “小氣”,因為我很節約,但我絕不吝嗇,我兒子的朋友說,令尊大人平時那么“摳門”,把錢拿出去設立獎學金卻那樣慷慨
記:您最喜歡別人稱呼您什么?
楊:由于我的知名度日漸提高,頭銜也逐漸增多,所幸我并未因此驕傲,謙虛謹慎是我的處事原則。我的自傳取名《一個造船者的自述》,就是因為我喜歡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普通的造船者。稱我為專家、學者,我感到有點心虛,因為我從事的工作很雜,幾乎沒有機會長期專心致志地鉆研一個專題的學問。
記:您怎么看待金錢和名利?
楊:我對名利看得較淡,失之不以為意、得之也不會狂喜。我父親曾說過:“財散則民聚,財聚則民散”,對我的為人影響很大。
有的人說我很 “小氣”,因為我很節約,這與小時候把我帶大的奶媽對我的影響有關。一天,我剛吃飯時,把一些米粒灑落在桌上,這位“媽”看見后,一定要我先把灑落在桌上的米粒先吃掉,然后才能吃碗里的飯,并反復給我講了要珍惜糧食和節約的道理。這件事情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,使我開始懂得了節約的道理,至今回想起來都記憶猶新。
我雖然節約,但絕不吝嗇。在交大,我想在系里設立一個獎學金,于是到銀行取出了自己的積蓄,由于錢還不夠,就發動一些校友捐款。這件事情被我兒子的朋友知道了,對我兒子說,令尊大人平時那么“摳門”,把錢拿出去設立獎學金卻那樣慷慨。
記:您的養生秘訣是什么?
楊:飲食有節,作息有序,勞逸結合都是必要的,但最重要的是心態平和。我常對人說,問心無愧、與世無爭,是我長壽的秘訣。
◎記者手記
眼中帶著針尖 心中容著大海
一個星期有三四天,95歲的楊槱要完成兩次“跋涉”。上午,他花三四個小時,閱完七八份報刊,翻翻《一口氣讀完某國史》之類的雜書。吃過中飯后,楊槱從電腦桌上取一個移動硬盤,放進公文包內,跟老伴說:“我去學校了哦,下午四點多回來。 ”
他的 “橫渡”看似并不遙遠,只是坐電梯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下樓,穿過廣元西路,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,再坐電梯上樓,走進辦公室。但這點“上班”路程,對一個早已退休的95歲老人來說真是不易。
“95歲了為什么還那么‘想不穿’?在家享享福多好啊。 ”每年都會有人這樣勸他,他總會微笑著擺擺手,“我還有事沒完成。 ”
對待事業,楊槱可以說是眼中帶著針尖,他直言“歷史不是神怪小說”,科普教育也必須像造船出海那樣,對事實負責。對于舊史他并不盡信,如 《明史》說鄭和寶船“修四十四丈、廣十八丈”,但他結合畢生所學,作出理性判斷:這種百余米長、數十米寬的木船只是一種夸張。對于今人“鄭和寶船上萬噸、幾百米”的說法,他更覺離譜,說“連千噸也不可能”。
1967年春節,我國又成功進行了一次核爆炸,楊槱感到不是有了原子彈就算強國了。他力排眾議提出個人主張,“強國要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,不僅要有巨大的經濟實力,還要有高度的文化科學水平。 ”
楊槱笑著說:“我不浪費一分鐘,勤勞一點可以衰老得慢一點,所以我還和老伴搶著洗碗。 ”